心理重建主軸在積極、機動靈活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09/08/15 00:07

 



任何災後心理重建的工作,其實就是促進心理健康的工作之一。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監事魯中興表示,基本是以兩個主軸來運作的:第一個主軸是體制內溫和的作法或體制外(NGO)積極的作法。一個是說到做到,一個是機動、靈活。第二個主軸是透過專業傾聽來詮釋受難者主觀的痛苦進而帶動社會整體的接納及支持。



不同階段遇到創傷時,其解決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台北市亞裔身心健康協會理事長張愛倩表示,若是幼稚園階段〈2歲半至6歲〉,其可能發生的創傷有重複敘述與災難有關的事情、明顯的焦慮與害怕、退縮或靜默不語、日常行為退化到較小年紀的模樣、與父母分開時出現明顯焦慮、失去對活動或遊戲的興趣、睡眠失調〈如做惡夢、害怕晚上、夢遊、害怕入夜或夜裡沒伴〉、對死亡與災難的原因無法清楚地了解等等,此時,家長與老師應傾聽並容忍孩子重述事件,並協助孩子說出強烈情緒,且對孩子的學業及家中行為的表現可暫緩放寬標準,不要隨意離開處於害怕中的孩子身邊,必要時在晚上提供一些安撫措施,並可就地取材,給孩子簡單的遊戲道具讓他能把對災難的害怕感受玩出來。



對於國小階段的小朋友〈6歲至11歲〉,會重複敘述創傷經驗、明顯的焦慮害怕、會對災難後特定事件害怕、在學校不易專心學習,成績下降、特別難管教不聽話、抱怨身體疼痛或查無並因的疼痛等等,家長處理方式,則需尊重並鼓勵孩子表達對害怕的感受、了解孩子的退化行為、循序漸進的協助孩子產生對災難事件的真實看法,逐步讓孩子能重新掌握自己原可自裡的生活步調。



而對於青少年階段的人〈12歲至18歲〉,則可能會出現失控行為〈如不顧危險拼命入災區搶救生還者或其他危險行為〉、盡量壓抑異樣情緒〈如哀痛、罪惡、羞愧〉、為避免對內在傷痛,因此逃避從事許多外在活動、容易發生意外、睡眠與飲食失調、發現自己對災難的記憶揮之不去,並煩惱不已、產生憂鬱退縮及悲觀人生、個性改變,與父母或親人的相處方式改變、為逃避因災難產生的創痛與記憶而模仿大人行為〈如結婚、懷孕、退學、切斷與舊友之間的關係〉等行為。



張理事長表示,應鼓勵青年和家人、朋友或親近的大人談對災難的經驗與感受;協助孩子尋找一些能帶給他們成就感或建立自信心的活動;鼓勵孩子去從事運動或其他肢體活動;注意青少年在家中、學校及同儕間的行為;當出現憂鬱、容易出意外、魯莽行為以及個性改變的跡象時,需多家關心及了解,必要時需尋求專業協助。



解決中年人遇到災難時可能會出現身心、疾病問題,或退縮、生氣、猜疑、易怒、無感覺、食慾不振、睡眠問題等,張理事長表示,可說服他和家庭醫師、宗教人士、朋友或專業人士談談、幫忙尋找醫療和財力協助、保持家庭成員溝通管道的暢通以及幫忙家人辨認憂鬱症的身體症狀,及需要專業諮詢與否。



若對於老年人,則可能會出現憂鬱性的退縮、激躁生氣、定向感喪失、混亂、記憶喪失、加速身體退化等等,處置方法,則需提供強力而持續的語言保證、協助恢復物理的財產〈常做家庭訪視、安排同伴等〉、特別注意適合的居家安置〈如熟悉的環境與舊識〉、幫助重建家人和社會聯絡、醫療管道、提供護送及交通服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ankang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