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研究:發炎性腸道炎症用藥增加罹癌風險


 

法新社 更新日期:2009/10/19 09:05

 



(法新社巴黎18日電) 根據今日最新研究報告,發炎性腸道炎症(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標準用藥會增加罹患相關感染癌症的風險,但風險程度不足以排除用藥。



巰基嘌呤(thiopurine)藥物是一種免疫力抑制劑,常用來治療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以及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這兩種炎症性腸病。



潰瘍性大腸炎會造成大腸及結腸黏膜發炎,克隆氏症則侵襲所有腸道。



兩種疾病都與免疫系統失常,導致體內白血球過剩有關。



初步研究顯示,用來預防接受移植的病人產生器官與組織排斥的巰基嘌呤,可能會引起病毒感染的癌症。



但是否所有接受用藥的IBD皆有罹病風險,目前相關研究不多。



為了進一步了解,由巴黎聖安東尼醫院(Saint-Antoine)波齊里(Laurent Beaugerie)領軍的科學家們分析了法國1萬9486名IBD病人的資料。



在35個月的追蹤期間內,近700名醫師提供了用藥、癌症發病率及死亡人數等細節。



起初,30%的病人使用巰基嘌呤,14%斷斷續續接受巰基嘌呤治療,56%的病人則從未使用過此藥。研究期間,有23人被診斷出罹患淋巴瘤。



和沒用藥的病人相比,接受巰基嘌呤的病人得到癌症的機率高出5倍。



但整體而言,接受用藥病人的得病風險仍低──小於1%。



研究學者將此報告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刺胳針」(The Lancet)。結論為:此發現「並未削弱這些藥劑的危險效益比(risk-benefit ratio)。」(譯者:中央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iankanglin 的頭像
    jiankanglin

    林政憲健康管理中心的部落格

    jiankang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