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保健錦囊》按壓膻中、人中、內關穴等同C.P.R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又稱缺血性心臟病。新竹縣中醫師公會名譽理事長鄭阿乾醫師表示,現代工商業社會進步,大多數患者因為生活緊張、運動缺乏等因素而不慎引起冠狀動脈阻塞,進而誘發冠心病,發作時必須急救,中醫可按壓膻中、人中、內關等穴位。

鄭阿乾醫師指出,正常人的心臟每分鐘跳動六十次至九十次,但有些運動員的心跳常只有五十次左右,但當他劇烈運動後,可能心跳會達到一百多下,如果沒有造成心悸、胸悶或心律不整,其實仍屬正常,因為只要心臟強而有力,血液循環通暢無阻,身體就算健康。

從傳統中醫的角度來看,嚴重的心臟病患者,其脈象往往急促或洪數,兼有臉色灰白、皮膚濕冷等情形,根據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發病的主要原因,除了意外傷害引起之外,大都是因生氣、恐懼、壓力和憂慮所造成,因為氣不順時,心臟的冠狀動脈無法吸收到氧氣、養份及水分,以致冠狀動脈無法正常壓縮及推動心臟血液而誘發心臟病。

當人的呼吸及心跳停止時,腦部就會缺氧,只要腦部缺氧四至六分鐘就會受損,超過十分鐘未得到妥善急救就會死亡,所以使用心肺復甦術(C.P.R.)促進血液循環,讓氧氣帶到腦部及其他器官。只要早期發現,早期急救送醫治療,通常病情都會改善。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C.P.R.就是讓患者仰臥平躺,然後按壓膻中穴(在兩乳正中)三十下,因為膻中是心包經的募穴,也是氣的會穴,所以也是冠狀動脈氣血集中的地方。急救時,可配合用食指捏人中穴(在鼻子與上唇間),可刺激腦幹(延腦)反射中樞神經,然後按壓內關穴(在手掌後二寸,亦即兩筋中間處),內關穴對冠狀動脈有幫助,為推動氣血的力量。

鄭阿乾醫師指出,門診中曾有一名六十多歲的邱老先生,主訴退休後心情鬱悶又少運動,長期胃脹、胃酸過多、睡眠不佳、容易緊張、大便溏數、心悸胸悶、口苦,長期吃藥未見改善,經診斷治療後,至第四次求診才改善心律症,讓脈象恢復正常。

經詳細診察邱姓患者後發現,患者心律不整,脈數而結,舌淡紅苔白,加上患者長期虛煩、驚悸,以致於影響到膽汁分泌,又有心膽氣虛、精神緊張等症狀,容易導致十二指腸痙攣,影響到胰液的分解與消化;診斷為冠心病症候群合併腸胃氣虛、膽汁分泌不良等。

鄭阿乾指出,當氣鬱上逆時,容易造成心悸、失眠、脅下痛等症狀,雖然患者有服用西藥,有發揮控制的效果,但長期使用可能影響腸胃的消化,因此,使用小柴胡湯幫助膽汁分泌,酌量使用川七、吳茱萸幫助胰液分解蛋白質、脂肪、澱粉等物質,開例溫膽湯以便清熱理氣,加上酸棗仁幫助患者安神去煩。

等病情改善後改用半夏瀉心湯、炙甘草湯等方劑,後來患者心律症狀改善,脈象恢復正常,接受連續治療後病情已穩定下來。他強調,心律不整不一定是心血管疾病所造成,像這位邱姓患者是因壓力、煩惱影響到膽汁分泌,導致氣鬱上逆,讓推動心臟的冠狀動脈無法正常運作,結果最後就造成心律不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ankang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